发布日期:2025-01-08 23:07 点击次数:52
长年的战争和繁重的外交活动大大透支了赫梅利尼茨基的健康,此时的他已积劳成疾,但紧迫的战争和外交局势使他没有时间修养。
1657年1月,瑞典国王的全权将使来到了奇吉林。此时,两面受敌的瑞典在东欧急需一位新盟友,赫梅利尼茨基及其哥萨克扎波罗热军便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如果能促使哥萨克人脱离莫斯科公国,不仅可以削弱莫斯科公国的力量,也可以让其与波兰—立陶宛腹面受敌。在谈判中,瑞典虽然同意将白俄罗斯划给哥萨克人,但其对乌克兰西部的坚持,让谈判陷入了僵局。
1657年1月,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大公尤里二世·拉科奇率领3万人的军队越过喀尔巴阡山,在乌克兰的加利奇亚与哥萨克团长安东·日丹诺维奇率领的2万名哥萨克人会合。
与此同时,瑞典军队开始策应哥萨克与特兰西瓦尼亚军队的行动,并很快攻陷了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首都华沙。6月,瑞典的使节再次来到奇吉林面见赫梅利尼茨基。
展开剩余87%为了稳固双方的同盟关系,瑞典同意将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波兰—立陶宛境内的古罗斯国土全部交给扎波罗热军,并且不再强求哥萨克人脱离莫斯科公国。不过,扎波罗热军要继续策应瑞典在波兰的战事。
瑞典、哥萨克、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的同盟,不仅引发了莫斯科的危机意识,同样刺激了中欧国家的敏感神经,尤其是神圣罗马帝国以及中欧的天主教国家。
它们在“三十年战争”中曾经因为瑞典的渗入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心有余悸的哈布斯堡皇帝费迪南三世虽然无力在军事上支援波兰—立陶宛,但试图斡旋波兰—立陶宛与乌克兰之间的关系。
局势很快向着不利于瑞典、哥萨克、特兰西瓦尼亚公国的方向发展:瑞典的敌人丹麦不愿坐视波兰—立陶宛被瑞典等势力肢解,于1656年夏季向瑞典宣战。
丹麦的出兵完全打乱了瑞典的军事部署,因此,瑞典人仓皇丢下尤里二世·拉科奇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军队,急匆匆与丹麦人作战。
尤里二世·拉科奇和哥萨克人也不好过。哈布斯堡的援军已经前往波兰—立陶宛,鞑靼人的援军也在5月与联邦军会合,将孤立的特兰西瓦尼亚军包围在波多利地区。绝望的尤里二世·拉科奇最终选择向联邦军和鞑靼人投降。
不过,身陷包围圈的并没有哥萨克人。在此之前,哥萨克团长安东·日丹迷维奇率领的2万名哥萨克人发生了严重的哗变,他们抛弃特兰西瓦尼亚军直接开拔回到了乌克兰。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赫梅利尼茨基之子——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率领的军队中。
无论这些士兵是对赫梅利尼茨基背叛莫斯科沙皇的行为感到不满,还是受到了莫斯科公国方面的挑拨,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赫梅利尼茨基正在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此时的赫梅利尼茨基重病缠身,如风中残烛,军队的背叛与瑞典的抛弃无疑给了他沉重一击。他精心策划的瓜分波兰—立陶宛的计划不仅成了水中月,自己还必须承受宗主——莫斯科沙皇的愤怒。
截止本公告日,股东高兴江已累计质押股份2975.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15.45%。本次质押后永兴材料十大股东的累计质押股份占持股比例(占持股比例的计算以公司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公布的十大股东的持股总数为基准)见下图:
证券之星数据中心根据近三年发布的研报数据计算,国金证券李超研究员团队对该股研究较为深入,近三年预测准确度均值为63.8%,其预测2024年度归属净利润为盈利4.32亿,根据现价换算的预测PE为29.12。
幸好他很快就不用为俗世的事务烦恼了。1657年8月6日,曾在东欧历史上叱咤风云的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病逝于奇吉林,赫梅利尼茨基大起义就此结束。
对乌克兰来说,赫梅利尼茨基的病逝实际上是“大衰退”的开始。赫梅利尼茨基出于一己之私,将16岁的儿子尤里·赫梅利尼茨基推上了盖特曼的宝座,然而尤里并没有执政多久,就被擅于心计的全军总录事伊万·维戈夫斯基取代了。
伊万一改之前赫梅利尼茨基与波兰—立陶宛对抗的政策,试图通过与波兰—立陶宛结盟,恢复与鞑靼人的联盟,以此来摆脱莫斯科公国的控制。
伊万·维戈夫斯基这一举动可谓铤而走险。虽然之后在鞑靼人的帮助下,他镇压了反对自己的哥萨克团长,并在与莫斯科的战争中一度攻入莫斯科公国;但在哥萨克和乌克兰人的反对声中,他最终还是被拉下了宝座,并在出逃波兰—立陶宛联邦后不久就被联邦处决。
之后,尤里·赫梅利尼茨基再次被推上盖特曼宝座,年轻的他实际上成了莫斯科公国的傀儡。1660年,莫斯科和波兰再次爆发战争,尤里·赫梅利尼茨基见莫斯科战事不利,趁机倒向波兰—立陶宛联邦。
由于左岸乌克兰的哥萨克团长们极力反抗,最终,鸟克兰以第聂伯河为界一分为二,左岸地区与基辅归莫斯科公国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右岸乌克兰则归属波兰—立陶宛联邦。
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在今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不同之处在于,现在很多乌克兰历史学者,将赫梅利尼茨基起义视为乌克兰争取民族自由的起义。
哥萨克人拿起武器的那一刻或许的确是为了自由,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哥萨克人与乌克兰人实际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虽然在赫梅利尼茨基起义的很多重要战役中,乌克兰农民的支持是获胜的重要因素,但双方之间只是合作关系,而非共生关系。
在拥有共同的敌人——波兰—立陶宛时,双方可以亲密无间地并肩作战,但当出现利益分歧时,他们又会分道扬镳。
因此,赫梅利尼茨基起义与其说是为争取乌克兰民族独立,倒不如说是哥萨克人为自己的权利而战,同时,乌克兰人也在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赫梅利尼茨基及其军队进入扎波罗热时,他们的目的非常明显:建立一个不受波兰—立陶宛联邦控制的哥萨克自治政府。1654年向莫斯科效忠时,波兰—立陶宛的军事威胁仍然盘踞在每一个哥萨克人头上。
真正标志哥萨克人摆脱波兰—立陶宛束缚的,其实是1655年1月发生的乌曼之战。这一战后波兰—立陶宛不断与莫斯科、瑞典、勃兰登堡等军事强国作战,无力再对哥萨克人构成威胁。
赫梅利尼茨基死后,莫斯科利用了伊万·维戈夫斯基改弦更张投靠波兰—立陶宛导致的动荡,在尤里·赫梅利尼茨基登上盖特曼宝座后极力打压哥萨克人。
莫斯科公国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帝国正是利用哥萨克的内部矛盾,渐渐削弱哥萨克人的特权。由此,乌克兰一分为二,无论是左岸乌克兰还是右岸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都不得不依附莫斯科或波兰—立陶宛生存。
因此,赫梅利尼茨基为哥萨克人争取到的自由没能持续多长时间,其一生的奋斗依然以悲剧收场。
对深受赫梅利尼茨基起义影响的三个国家——波兰—立陶宛、莫斯科、克里米亚汗国来说,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是改变东欧政治格局的大地震。
首先,这场大起义对之前在联邦政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波兰贵族的打击极为惨烈,这也直接导致了立陶宛新教贵族抬头,引发的灾难性后果便是瑞典入侵。
看似获利最大的莫斯科,实际情况并不乐观。与波兰—立陶宛和瑞典的战争,对其财政的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与此同时,由于掌握了奥斯曼帝国长期觊觎的左岸乌克兰,其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战争也随之爆发。
所幸的是,阿列克谢一世死后,在他的儿子费奥多尔三世的努力下,莫斯科公国不仅化解了财政危机,同时在奥斯曼帝国的军队面前保护住了来之不易的左岸乌克兰。
由于奥斯曼帝国军队在右岸的蹂躏,大量乌克兰人逃到了左岸。左岸乌克兰由此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取代右岸成为乌克兰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些移民也动摇了哥萨克人的统治基础,为之后俄罗斯帝国正式吞并乌克兰奠定了基础。
最后是克里米亚汗国,鞑靼人在赫梅利尼茨基起义期间四处劫掠,随意更换阵营,给哥萨克人、波兰—立陶宛人、莫斯科人都带来了巨大麻烦。
他们一次又一次无底线的背叛不仅使哥萨克人损兵折将,也让哥萨克人产生了危机意识。鞑靼人虽然是奥斯曼帝国的藩属,但它很明显有极大的外交自主权,然而,克里米亚可汗常常目光短浅。
更重要的是,奥斯曼帝国盲目扩大战事,将莫斯科公国拖入了反对它的阵营,而莫斯科公国原本可以成为它在东欧反对波兰—立陶宛的盟友。
更令奥斯曼帝国意想不到的是股票杠杆基金,莫斯科公国后来成长为了毁灭其藩属国克里米亚,并最终将它覆灭的俄罗斯帝国。
发布于:天津市